龍應臺故土名句 龍應臺北大演講原文

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: 收藏本文

龍應臺故土名句 龍應臺北大演講原文

龍應臺:我們的“中國夢”——北大演講全文時間:2010-08-10 18:54 作者:龍應臺點擊:6688次

本月一日,龍應臺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發表演講“文明的力量:從鄉愁到美麗島”。前一天同一地點,她剛從深受大陸知識份子推崇的報紙“南方周末”手中,接下“二○一○中國夢踐行者”獎杯。

龍應臺這次在北大演講,吸引超過千名聽眾。龍應臺在演講中回應“南方周末”請她談“中國夢”的要求,侃侃而談一九四九之后,臺灣人面對“中國夢”的破滅與轉折,最后期待中國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崛起于世界舞臺。

上周四南方周末以刪節方式刊出龍應臺演講內容,引起華文讀者上網尋找演講全文。龍應臺得以“解禁”在大陸公開演講,演講內容談及“美麗島事件”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,深具意義。聯合報獲龍應臺同意,今天刊出演講全文,以饗讀者。

我們的“中國夢”

第一次接到電話,希望我談談“中國夢”的時候,我的第一個反應是:“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,我哪里還有中國夢???”

可是沉靜下來思索,一九五二年生在臺灣的我,還有我前后幾代人,還真的是在“中國夢”里長大的,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么呢?

我們上幼稚園時,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、帶著木制的步槍去殺“共匪”了,口里唱著歌。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,叫做《反攻大陸去》:

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

大陸是我們的國土

大陸是我們的疆域

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

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

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

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

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

把大陸收復 把大陸收復

這不是一種“中國夢”嗎?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,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,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。

倉皇的五十年代進入六十年代,“中國夢”持續地深化。余光中那首《鄉愁四韻》傳頌一時:
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

那酒一樣的長江水

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
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

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

那血一樣的海棠紅

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

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

一九四九年,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,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、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。在戰火中離鄉背井,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,思鄉之情刻骨銘心,也是無比真誠的。那分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繞,不是“中國夢”嗎?

夢的基座是價值觀

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“悲憤”的情結中掙扎著,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。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,有一個基座,墊著你、支撐著你,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。

它的核心是什么?臺灣所有的小學,你一進校門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:“禮義廉恥”。進入教室,簡樸的教室里面,墻壁上也是四個大字:“禮義廉恥”。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“格言”里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,大概就是這四個字。

小的時候跟大陸一樣,四周都是標語,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。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里對孩子的解釋:

禮,規規矩矩的態度。

義,正正當當的行為。

廉,清清白白的辨別。

恥,切切實實的覺悟。

上了初中,會讀文言文了,另一番解釋就來了:

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~管仲

然而四者之中,恥尤為要。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,其原皆生于無恥也。故士大夫之恥,是為國恥?!櫻孜?/p>

“士大夫之恥,是為國恥”,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。

二○○六年,上百萬的“紅衫軍”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臺,臺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,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:“禮”,“義”,“廉”,“恥”。我到廣場上去,抬頭乍看這四個字,感覺好像是全臺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??粗撬膫€字,每個人心領神會,心中清晰知道,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么。

除了價值基座,還有一個基本的“態度”。我們年紀非常小,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,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“士”,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“士”?!笆俊?,是干什么的?
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~論語泰伯篇

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,數學老師叫陳弘毅。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“愛國”、“建國”,我們有很多孩子叫“弘毅”。我們都是要“弘毅”的。

對自己要期許為“士”,對國家,態度就是“以國家興亡為己任,置個人生死于度外”。這是蔣介石的名言,我們要背誦。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,用今天的眼光看,挺可怕的,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。

然而在“國家”之上,還有一句:

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~張載

對那么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,氣魄大得有點嚇人。饒有深意的是,雖然說以國家至上,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,在“國家”之上還有“天地”,還有“生民”,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,因為“天地”跟“生民”比國家還大。

十四歲的時候,我第一次讀到《國語》,《國語》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,其中一篇讓我心里很震動:

厲王虐,國人謗王。召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衛巫,使監謗者。以告,則殺之。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王喜,告召公曰:“吾能弭謗矣,乃不敢言?!闭俟唬骸笆钦现?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潰,傷人必多。民亦如之…”

王不聽,于是國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
最后一句,簡單幾個字,卻雷霆萬鈞,給十四歲的我,深深的震撼。

就是這個價值系統,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,撐起一個“中華大夢”。

我是誰?

這個中國夢在一九七○年代出現了質變。

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,臺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??墒?,最壞的還沒到,一九七九年一月一號,中美正式斷交,這個“中”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,也就是臺美斷交,中美建交。長期被視為“保護傘”的美國撤了,給臺灣人非常大的震撼,覺得風雨飄搖,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。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,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,也就在這個背景下,原來那個中國夢對于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,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、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;大陸人很熟悉的《龍的傳人》,是在那樣的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。這首歌人人傳唱,但是一九八三年,創作者“投匪”了,歌,在臺灣就被禁掉了,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,情境一變,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。

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《鄉愁》詩里所說的“海棠紅”是什么意思?

我們從小長大,那個“中國夢”的形狀,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,包含外蒙古,正是海棠葉的形狀。習慣這樣的圖騰,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,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,以為,哎呀,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?

一九七○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,臺灣的“中國夢”開始有分歧。對于一部分人而言,那個“海棠”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,可是對于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。

夢,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,是會變化的,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,我的父母輩,這時已經在臺灣生活了三十年,孩子也生在臺灣了—這海島曾是自己的“異鄉”卻是孩子的“故鄉”了,隨著時間推移,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。所以,你們熟悉余光中先生寫的那首《鄉愁》,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,詩歌禮贊的,是臺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,叫枋寮:

車過枋寮

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里

甜甜的甘蔗 甜甜的雨

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

多少甘蔗,多少甘美的希冀

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

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

余先生這首詩,有“中國夢”轉換的象征意義。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,還有一首我稱之為“里程碑”的歌,叫《美麗島》。

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,李雙澤,跟很多臺灣年輕人一樣,七○年代發現臺灣不能代表中國,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,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,年輕人開始檢視自己:為什么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、愛黃河、歌頌長城的偉大—─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,腳板沒踩過的土地,而我住在淡水河邊,怎么就從來不唱淡水河,怎么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里頭小山小河的名字?臺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?

青年人開始推動“唱我們的歌”,開始自己寫歌。那個“中國夢”顯得那么虛無飄渺,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么樣?他寫了《美麗島》,改編于一首詩,一下子就流行起來,大家都喜歡唱。

《美麗島》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“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么、想什么”的“臺灣夢”里程碑:

我們搖籃的美麗島

是母親溫暖的懷抱

驕傲的祖先正視著

正視著我們的腳步

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

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

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

蓽路藍縷以啟山林

婆娑無邊的太平洋

懷抱著自由的土地

溫暖的陽光照耀著

照耀著高山和田園

我們這里有勇敢的人民

蓽路藍縷以啟山林

我們這里有無窮的生命

水?!〉久住∠憬丁∮裉m花

一九七五年,我二十三歲,到美國去讀書,每天泡在圖書館里,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,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,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,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,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么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,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。十年之后寫了《野火集》,去“腐蝕”那個謊言。

一九七九年,我個人的“中國夢”也起了質變。在中國夢籠罩的臺灣,我們是講“祖籍”的。也就是說,任何人問,龍應臺你是哪里人,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:“我是湖南人?!?/p>

這么一路做“湖南人”做了幾十年,到一九七九年,中國大陸開放了,我終于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“共匪”站在我面前,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,一口濃重的湖南腔。有人沖著他問“你是哪里人”,他就說“我是湖南人”,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“你是哪里人”——我就愣住了。

我不會說湖南話,沒有去過湖南,對湖南一無所知,老鄉站在面前,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。這一輩子的那個“中國夢”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,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——原來啊,我是臺灣人。

一起做夢,一起上課

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臺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臺灣夢,人民在七○年代末八○年代初開始問“我是誰”。八○年代后,臺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,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,什么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,一點一點做。所以,臺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,開始一起上八○年代的民主大課。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。

《美麗島》這首歌,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志名字,集結反對勢力。當年十二月十日,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,接著是大審判。面臨巨大的挑戰,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,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:

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?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,是施明德,他被判處無期徒刑。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,今天的高雄市長,左手邊是呂秀蓮,上一任的副總統。

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○年代臺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。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,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:這圖里有三種人,第一種是叛亂犯,包括施明德,呂秀蓮,陳菊等等,她們倆分別被判十二年徒刑;第二種是英雄,在那個恐怖的時代,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,包括陳水扁,謝長廷,蘇貞昌等等;第三類是掌權者,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先生,新聞局長是宋楚瑜先生。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,在三十年的切片里,政治犯上臺變成了掌權者,掌權者下臺變成了反對者,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,以道德作為注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么?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污嫌疑犯。

這個轉變夠不夠大?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,你或許對臺灣民主的所謂“亂”有新的理解。

它所有的“亂”,在我個人眼中看來,都是民主的必修課;它所有的“跌倒”都是必須的實踐,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,你才真正地知道,要怎么再站起來,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。所以,容許我這樣說:臺灣民主的“亂”,不是亂,它是必上的課。

表面上臺灣被撕裂得很嚴重,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。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,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,逐漸發展為臺灣的小夢,然后一起上非常艱辛、痛苦的民主課,然而臺灣不管是藍是綠,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,比如說:

國家是會說謊的,

掌權者是會腐敗的,

反對者是會墮落,

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,

資本也可能一樣的壓迫。

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,所以個人的權利、比如言論的自由,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、寸土必爭、絕不退讓的。

這是大多數臺灣人的共識。你所看到的爭議、吵架,立法院撕頭發丟茶杯打架,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。這個基礎,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。

我有中國夢嗎?

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,可能有很多臺灣人會跳起來說:中國不是我的夢,我的夢里沒有中國。

但是,你如果問龍應臺有沒有中國夢,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“中國”指的是什么?如果指的是“國家”或“政府”,“國家”“政府”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,對不起,我對“國家”沒有夢,“政府”是會說謊的。但如果你說的“中國”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,這個社會,我怎么會沒有夢呢?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、母親永遠的故鄉,這個地方的好跟壞,對于臺灣有那么大的影響,這個地方的福與禍,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,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?

龍應臺的《魂歸》中寫的主角是16歲離鄉、去世后魂歸故土的是

A 我們考過了。。。你是常州二中的發。。。

龍應臺目送中的 你來看此花時 讀書筆記

1

一直以為,龍應臺是男的。

還記得那篇選入北師大教材的《中國人,你為什么不生氣》,犀利,痛快,毫無顧忌。如魯迅一般,潑辣,尖銳,直面國人的丑陋行徑,直面國人的劣根性。只不過,一個離開我們快百年了,另一個在美麗的寶島臺灣。

那樣的文字,誰又會想到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女子寫的?

父親姓龍,母親姓應,出生在臺灣,因此便有了這個名字——龍應臺。

早期的龍應臺,一直給人以筆法犀利之感。早前那一系列的針砭之作,為她贏得了“華人世界里最犀利的一支筆”這樣的美譽。而到了后期,隨著孩子的出生,年齡的增大,她的筆下漸漸顯露出一片溫情。

《目送》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。

這本書,寫父親的逝,母親的老,孩子的離,朋友的牽掛,對世事的感悟,字里行間,無不透露著溫情,人生的感悟。

2

作為自小在臺灣長大的一代,對某些事的看法會與隔海相望的我們截然相反?!赌克汀窞榕_灣、港澳、新馬泰、美國等海外華人所深深喜愛,而大陸作者則更為鐘情《(不)相信》。是何因呢?

就文章本身來看,《目送》寫出了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。應該說寫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所感所悟,寫出了人性中相通的一面。這似乎與這些地方所追求的人的自由、強調個人精神世界的價值觀頗為吻合,自然能引起他們的共鳴。從這點來講,《目送》倒是與大陸最暢銷的雜志《讀者》頗有相同之處。感悟人生,挖掘人性中美的地方,從人的角度來看待、思考問題。

而我們呢?直到現在還在討論一些最簡單的問題。相信,還是不相信?說假話,還是說真話?過分的強調意識形態,強調集權,多有金錢至上,多有爾虞我詐,多有貪污腐敗,多有橫征暴斂,多有特權主義。在一個處處皆說假話,人人唯利是圖的社會,相信與不相信,是不是就顯得特別重要呢?

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,二十歲之后開始變得不相信。

活了很多年,到頭來你居然發現,你所看到的,竟然都是假的!

你還會相信誰?

相信黨?相信政府?還是,相信自己?

會不會,連自己也不相信?

3

兒子大了,有了自己的想法,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一味的順著母親,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母親體貼有加。漸漸的,距離產生了。作為母親,每到這時,都會很自然的產生失落之感,于是就有了《目送》。我們明白了:“我慢慢地,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?!?/p>

透過兒子,又仿佛看到父親當年的影子。此時的兒子,不正是當年的女兒么?于是再回過頭來看父親,對父愛的體會更加深刻。只有自己身為人母,才會明白什么是父愛,什么是母愛。

4

人性是相通的。作者的這些感悟,不正是在我們身邊每天發生嗎?對生活體貼入微的觀察,對人間冷暖的大徹大悟,作者所描述的,恰好是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。

什么是家,作者如是說:渴望安定時,很多人進入一個家;渴望自由時,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、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上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,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。家,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,只有壓迫的地方。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,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。一個人固然寂寞,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。

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開始終生流浪。

你覺得,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。

有愛才有家。孩子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。

可是,這個家,會怎么樣呢?

5

什么是幸福?

幸福就是,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。

幸福就是,尋常的日子依舊。

幸福就是,尋常的人兒依舊。

幸福是什么?幸福就是心里很踏實。幸福就是你不必擁有很多的金錢,但卻對現在的生活滿意;幸福就是你或許對生活不滿意,但是卻有一顆不斷進取的心。

幸福就是和相愛的人溫情相處,一起絮絮低語;幸福就是和你愛的人一起生活,共同體味,甚至在爭吵之后,又能親密的私語。

幸福就是一聲關切的問候;幸福就是一條溫暖的短信;幸福就是一個關懷的電話;幸福就是一份微笑;幸福就是一個招手;幸福就是一個擁抱。

幸福就是……

幸福無處不在,你感受到了嗎?

6

胡馬依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

多年以前,在人生抉擇的重要關口,每個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選擇。有的人選擇了北上,有的人選擇了南下。北上也好,南下也罷,孰是孰非,我無意妄加評論,因為各自的立場不一樣。

北上之人,風波坎坷雖然遭遇不少,雖未必都有良好的歸宿,但大多還能安靜的度過晚年。

南下的人呢?偏居寶島一隅多年,不論是生活美滿,抑或酸楚凄涼,到老之時,心里就會升起對故土的思念。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,思念也愈加強烈。

大多數人,來不及再回故土就匆匆離去了。彌留之際,心中念念不忘的,是魂牽夢縈的故鄉?!霸嵛矣诟呱街腺?,望我故鄉;故鄉不可見兮,永不能忘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陸,大陸不可見兮,只有痛苦。天蒼蒼,野茫茫,山之上,國有殤?!庇诶系倪@首《國殤》,不知令多少讀者潸然淚下……

兩岸“三通”之前,從臺北到大陸,必須先借道香港。于是就會看到一批批顫顫巍巍的老人,手里緊握著臺胞證,從臺北登機,然后在香港機場下機,再飛。輾轉反側,就為那近在咫尺的彼岸。而那彼岸的大江南北,又曾經是多么熟悉的熱土啊。

“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,夢了好久終于把夢實現?!毕鄬τ谑耪?,他們是幸福的。

能重返故鄉,此生足矣。

7

太疼的傷口,你不敢去觸碰;太深的憂傷,你不敢去安慰;太殘酷的殘酷,有時候,你不敢去注視。

一個掃雷員,一整天的工作,可以清20—50平方米的范圍。意思是說,要掃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國土的地雷,需要的時間是四千三百年。

有時候,時代太殘酷了,你閉上眼,不忍注視。

金門,臺灣與大陸交界之處。因為敏感的政治原因而成了是非之地。大陸為威懾臺灣就炮打金門,臺灣為防止金門人投共而無限管制。譬如島上就沒有球,因為幾個籃球綁在一起就可以投共。晚上每個房子都有可能成為轟炸的目標。

就這樣,在炮火隆隆的天空下,在布滿地雷的土地上,金門人小心翼翼地活著,“茍全性命于亂世”。戀愛、結婚,生子、老去。

金門人真的很可憐。

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,戰爭,能為我們帶來什么?親人的離去,生者的悲痛,骨肉的分離,這些,都不過是權力紛爭的犧牲品。

大多數的逝者是不會被人記住的,也不會有人去記住。千百年來,歷史記錄的就只有英雄,不管是成王還是敗寇,至少也能留個名吧。但那些失去生命的普通人,又有誰能記住他們呢?

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

受傷的,永遠是老百姓。

8

“鐲子呀,亮晶晶的鐲子?!?/p>

在泰戈爾的筆下,一個多么可愛天真的小孩。可是誰知道,這鐲子是怎么來的嗎?

單說其中的一道工序——將假鉆填進手鐲鏤空的洞里,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工作,沒有任何一絲的技術含量。

“工錢怎么算?”

“五粒一分錢?!?/p>

“一天掙多少錢呢?”

“二三十塊,如果連續做十幾個小時?!?/p>

五粒一分錢,五十粒一毛錢,五百粒一塊錢,五千粒十塊錢,一萬粒二十塊,一萬五千粒三十塊錢!

這就是工人一天的工作量。

簡單的數學運算,就透露出了工人們工作的辛苦與勞累。

像這樣的例子,在中國,應該是數不勝數。無數個懷揣夢想的孩子,帶著美好的希望,放棄了學業,外出淘金??芍泵娆F實,卻發現夢想與現實竟然有這么大的差距?;镜哪挲g,本應在教室里讀書,應該和老師討論泰戈爾、莎士比亞,應該和室友一起看NBA、為世界杯瘋狂,應該是在綠茵場上揮灑汗水,應該是在校園的小徑上漫步細語……

也許是對外面的世界想得過于簡單,想著憑一腔熱血,四處闖蕩,總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。但現實生活中,成功的例子又有多少呢?空有一腔抱負,換來的只能是四處碰壁,進而埋怨,再而消沉,最終淪為蕓蕓眾生的一員——這才是大多數人的路子。

也許,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在某個忙碌的工廠車間里里,你會瞥見他們的背影。一個曾經多么熟悉的身影。

9

跌倒了,該怎么辦?

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追求成功和卓越的教育。

家庭教育,學校教育,社會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,從砍櫻桃樹的華盛頓、懸梁刺股的孫敬、蘇秦到平地起樓的比爾·蓋茨,都是成功的典范。即使是談到失敗,譬如勾踐的臥薪嘗膽,洗雪恥辱,譬如那個戰敗的國王看見蜘蛛如何結網,不屈不撓。

誰教過我們,在跌倒時,怎樣的勇敢才有用?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?跌倒,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?失敗,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?何以跌倒的人,更深刻、更真誠?

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只是教孩子如何樹立遠大的目標,如何為崇高的理想而拼搏。在強調精神追求、意識形態的同時,能否從“人”的角度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教育?人文關懷,啟迪智慧,感悟人生。同時教會孩子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,直面挫折,學會正確對待失敗,學會自我調適。

我們的教育之路還很漫長,方向或許還比較偏。

誰來撥正它?

10

你們看見了我看見的嗎?

人生而精力旺盛之時,會為著各類事務而奔波,為生計,為事業,為愛情,為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的事情忙碌。當歲月流逝,世事變遷,某年某月某日,你會突然發現,所有的這些,只不過是徒勞而已,如過眼云煙,一切皆為虛幻。佛所謂的“頓悟”怕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
然而,環顧四周,又有多少人能“頓悟”呢?又有多少人在“頓悟”之后又重返迷惘?

李叔同先生三十八歲就遁入空門,他為什么要這樣做?他又看到了什么?明白了什么?難道,是他“頓悟”了嗎?

這一切我們都無從知曉,因為我們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,我們都是“局中人”,又豈敢對他妄作評論呢?

每次讀到弘一法師,我都會很自然想到恩師——云仙老師。他們在某些方面,是否極其相似呢?

讀龍應臺《回家》有感

整篇文章來說,看出龍應臺的文風溫軟婉轉,深情款款與其前期文風大為不同。

回家這一篇文章表達的正是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,然而與作者不同的是,作者對著家鄉有著深深的思念然而作者的母親卻不是這樣的想的,她想回到的是一段時光,是一段無可復制也無可比擬的歲月,在那里她有著一切最美好的記憶,有著最幸福的時刻,每分每秒的流逝都是甜蜜的,因為在那段時光里,她擁有著她所認為最完美的一切,同時這樣也是“不幸”的,她“是那個搭了“時光機器”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,當年搭著火車無奈離開家鄉來到臺灣,心中即使對故土有著萬般的思念,然而也不得不為生活作考慮,慢慢的她漸漸減淡了對故鄉的思念,在這片土地上漸漸的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,“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、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、丈夫正從她身后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、門外有人高喊“限時掛號拿印章來”……”,這時她最幸福的時光,可惜歲月無情,人終將要老去,這一切寶貴溫馨的記憶在她得病后更想回到過去,永遠停留在那一刻,美好的回憶如同煎熬,很久以前的想念的回家,現在卻并不想離開,就像是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……

(原創,自知文筆不好只偶爾有感而發,有異議請輕噴吶)

遙遠的村莊讀后感600字

城市沒有鄉村,所以它總是那么的喧囂。每個人都從自己的村莊走向城市,再一次的回眸,我們已失去了太多太多。

我們這一代人,比上一代更加繁忙,我們有自己的任性,自己的固執,慢慢地,我們和父母爭吵,揚言說要離家出走,有人說:“親情去哪了。”它丟了,被我們殘忍的拋棄,我們以為心傷的只有自己,殊不知,有人比我們更痛。龍應臺曾說:“我們不是兩代人的問題,而是思想文化上的差異。”我們有我們的叛逆,父母有父母的見解,當我們無情地奪門而出,可又曾感受到背后那個孤單的身影,想要追回你卻又不敢聲張。“所謂的父母,和你的緣分,在這一生中,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,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。”你是否幻想過那個背影是何等的蒼涼。中國人永遠都是那句老話:“百善孝為先?!睈矍槭チ丝梢栽偃プ非螅X沒了可以再賺,唯獨父母永遠只有一個,多一份心靜與體諒,然我們重拾那份淡漠的親情吧!

成長意味著失去,從童年到少年,我們失去純真,從少年到青年,我們失去青春,也許人的一生就是在失去中度過的。那些童年的味道,故鄉的記憶,漸漸地,沒了。我們講的坦坦淡淡,心中卻終是失落。好久沒有去樹下乘涼了,好久沒有對著一朵花喃喃自語了。前塵往事,恍如昨日。腦中突然閃過那樣一個鏡頭:“靜靜的夜,皎潔的月光如水空明,繁星點點,照耀著大地,蟋蟀拉起了小提琴,蛐蛐亮起了清脆的歌喉,青蛙王子和公主在荷葉上翩翩起舞?!边@便是我們童年的一個場景吧!

劉亮程在靜謐的夜晚,守著心靈的那一方凈土,開始回憶那些永恒的美麗,對一朵花微笑,給大樹一個大大的擁抱,黃沙梁,他的故鄉,承載他一切憂愁與快樂的故土啊,他將一切的愛給了這塊并不富裕的土地,這座親切而又真實的山村。

我們覺得自己清高,萬物之中,唯“我”于是開始踐踏那些渺小的食物,我們瞧不起小花小草,我們殘忍地拔起大樹的根,我們是冷血的人,感受不到它們的痛,他們的眼淚只能被我們無情地淹沒在土壤之中。

“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,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?!蔽覀優槲浵伵艿寐募?,我們為狗臨死前那絕望而又無助的眼神而流淚,我們為有一頭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,我們為……,其實我們是有情的,只是有時候,有些東西風化了我們的過往。

風很奇妙,無聊的時候飄走了我們的過去,快樂的時候又把記憶帶回來還給我們,風的一生,其實就是我們的一生。那些我們瞧不起的花草樹木,卻在不經意之間雕刻了我們永生的記憶,我們嫌棄它們,他們卻在沉默中看透了我們的一生,萬物比人想象的要奇妙的多了。

世間萬物本就生生相惜啊!

讓我們放下這可為瑣事而憂郁的心,去回想那些生命中美麗而又溫馨的事吧!人生更多的是需要快樂。

親愛的安德烈 讀后感

《親愛的安德烈》讀后感

兒子成長了,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,他有他的思考,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,有他的朋友圈——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。于是,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。

龍應臺慌了,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系。于是,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,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、內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,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——過的好還是不好?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生出來的。

龍應臺出生于臺灣上世紀50年代,來自一個漁村。她的兒子80后,臺灣和德國混血,生活在德國。龍應臺的18歲,19【第69句】:1970年,住在人車雜踏、雞鴨爭道,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(當時臺灣也屬“第三世界”)。白衣黑裙,準備考大學,對阿波羅登月、中國文革一知半解,外邊的世界不存在。安德烈的18歲,踢足球,和朋友酒吧聊天、討論《華氏911》和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,準備考駕照、去旅游和學中文。音樂和美術對龍應臺來說是知識,不屬于內在涵養,自覺有美的貧乏和對生活藝術的笨拙。而安德烈一代人,在舒適、有教養的家庭長大(龍應臺和安父親都是博士),網絡使其擁有廣泛的知識,藝術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。

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,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,比如: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、政治運動和政治人物、民主自由和個體權利、價值取向和職業規劃、流行文化和藝術鑒賞、生活習慣、個性發展、衰老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,母子倆都在思考、解剖,貫穿其中的是坦誠和愛。

從他們的對話里,我看到的龍應臺,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,她在認真地了解、認識兒子,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,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,母子收獲了巨大的幸福。在我看來,龍應臺對“中國”和“中國文化”非常熱愛,反臺獨、反獨裁、反強權,追求民主、關心民生,厭惡作秀的政治人物,呼喚公平正義。在給兒子的信里,她對“貧乏”、“愚昧”的漁村娓娓道來(“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,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,悲憫的能力,同情的能力,使得我在日后面對權力的傲慢、欲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,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,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”),她對故土臺灣愛的深沉。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,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,關于將來,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,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,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、一個月賺兩百多塊,寄回去養她父母,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,龍應臺就問:“安德烈,那16歲的女孩,知道些什么,不知道些什么,你能想象嗎?”回想自己,龍應臺說:“18歲的我,不知道高速公路,不知道下水道,沒進過音樂廳和美術館,不知道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”。龍應臺對安德烈說:“我對于享受和物質,帶有幾分懷疑的距離”,爬黃山的時候,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,一邊水泥、一邊食品,早晨4點出門,黃昏爬到山頂,回到家深夜,肩膀被扁擔壓出兩道深溝,一天掙30塊錢。她說:“安德烈,30塊錢不到3歐元,不夠你買3球冰淇淋,山頂咖啡一杯20元,我不太敢喝,但是不喝,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?”她講黃山少年,我很激動,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動容了。

從安德烈的信件中,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,教育、意識,很多方面。比如,他們長于理性思考,而我們重情感抒發,他們會積極參與、干預現實,而我們更多是旁觀。18歲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討論的內容在我們看來是不用討論的,沒什么好討論或者討論不出什么,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,而不是思考,我們不會思考,也不會想去思考。我們依賴長輩、領導,我們相信權威,我們從眾、附庸。就香港選舉時間表出臺問題,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數的少,在他看來,爭取小小的本該的權利,為什么不發出聲音呢?龍應臺是呼喚民主的,她在游行之列。當然,一些問題上,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、煩惱?!皨?,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,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。我幾乎確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,你會失望嗎?”龍應臺說:“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,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,而是因為,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,選擇有意義、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?!?/p>

我完全贊成龍應臺,但事實上只有少數的人不是被迫謀生。以龍應臺的這一段文字來看,我認為,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。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為什么世上還是有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?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,不斷的期許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,這或許就是變相的施壓吧。但……就放任著他一事無成、游手好閑?不!所有的母親都會擔心,會緊張。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,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。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|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| 机机对在一起30分钟软件下载|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 中文字幕ヘンリー冢本全集| 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| 国产激情小视频|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| 欧美性a欧美在线|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| 一级二级三级毛片|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视频 | 天堂资源在线种子资源|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| 里番库全彩本子彩色h可知子|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|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| 精品视频www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|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|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|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|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男男| 欧美成人xxx| 午夜免费1000部| 老妇bbwbbw视频| 学校触犯×ofthedead|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| 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| 国产福利兔女郎在线观看|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| 欧美日韩**字幕一区| 四虎免费影院4hu永久免费| 手机看片一区二区| 女仆的味道hd中字在线观看| 久久爰www免费人成|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| 又硬又粗又长又爽免费看| 免费看的黄网站| 外卖员被男顾客gay|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