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”全詩意思,原文翻譯,賞析
【詩句】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
【出處】唐·王昌齡《芙蓉樓送辛漸二首(其一)》。
【意思翻譯】相問:問起我的情況。冰心:心像冰那樣純潔,比喻心地光明、 思想高尚。玉壺:晶瑩透明的玉做成的壺。
此聯(lián)的意思是: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,你就說我 的心像玉壺里的冰那樣晶瑩純潔。后用來表達(dá)一種淡泊名利、志趣 高潔的胸懷。
【提示】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,你就轉(zhuǎn)告他們: 我這顆心就象盛在玉制壺中的一塊冰那樣晶瑩透明、清澈無 瑕! 詩人以 “冰心玉壺” 自喻,表明自己光明磊落、清廉自 守、表里如一。現(xiàn)在引用 “一片冰心在玉壺” ,表示志趣高 潔。
【賞析】 你回到洛陽后,那邊的親友如果問起我,你就說:我的心懷坦蕩高潔,有如一片潔冰放在晶瑩的玉壺里。芙蓉樓: 在今江蘇省鎮(zhèn)江市。作者王昌齡剛由洛陽來到江南,恰巧辛漸正要回洛陽,于是王昌齡特別作了這首詩送給他。“一片冰心在玉壺”: 是說此心冰潔如玉,一方面是表示自己操守清廉,一方面是說明自己心地光明正大,到江南來,沒有一點(diǎn)怨尤。
【全詩】
《芙蓉樓送辛漸二首(其一)》
.[唐.王昌齡.
寒雨連江夜入?yún)牵矫魉涂统焦隆?/p>
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
【全詩賞析】
《芙蓉樓送辛漸》是天寶元年(742)王昌齡為江寧(今南京)丞送客至京口(今鎮(zhèn)江)時(shí)所作。《芙蓉樓送辛漸》共有兩首,第二首寫道:“丹陽城南秋海陰,丹陽城北楚云深。高樓送客不能醉,寂寂寒江明月心。”詩中的丹陽城即京口(今鎮(zhèn)江), 而不是現(xiàn)在江蘇的丹陽縣。因?yàn)閾?jù)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載,天寶元年,將潤州改為丹陽郡,治所在京口,故詩中直呼京口為丹陽城。這首詩指明第一天晚上詩人已在鎮(zhèn)江西北芙蓉樓上設(shè)宴跟辛漸餞別,因此,從時(shí)間順序來看,“丹陽城南”應(yīng)為第一首,“寒雨連江”應(yīng)為第二首。辨清這一點(diǎn),對于理解這首詩很有幫助。
“寒雨連江夜入?yún)恰保馑际钦f,蕭瑟的秋風(fēng),帶著深秋的寒雨,彌漫著整個(gè)長江的江面,在黑夜的掩護(hù)下,悄悄地侵入?yún)堑兀┛谝粠В路鹑汲两谶@一片蕭蕭寒雨之中。開篇這一句,寫得很不平凡,既渲染了即將跟好友訣別時(shí)凄寒孤寂的氣氛,也含蓄地表達(dá)了詩人臥聽風(fēng)雨之聲,徹夜難眠的情景。因?yàn)閯偛硼T別時(shí)還很晴朗(寂寂寒江明月心),現(xiàn)在氣候驟然起了變化,這不增加了朋友旅途上的困難嗎?
“平明送客楚山孤”,這一句敘第二天清晨送客北去的情景。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,送客至江邊,準(zhǔn)備渡江北上,抬頭一望,北固山和金山孤零零地聳峙在煙雨之中,更增強(qiáng)了主客雙方沉重、凄苦、孤獨(dú)的情懷。王昌齡連年以來,屢受打擊,仕途很不得意。先貶嶺南,后貶江寧,登第十五年以來,仍然是一個(gè)縣丞,“英俊沉下僚”,心境當(dāng)然是不好的。于是,物著我色,使客觀景物帶上詩人主觀色彩,這正是王昌齡的絕句常用的手法。
“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”這兩句詩是寫詩人在訣別時(shí)殷切叮嚀好友辛漸說:“到了洛陽以后,如果親友問起我的情況的話,請你告訴他們,王昌齡仍然象過去一樣,他的心猶如裝在玉壺中的冰塊,是十分清白純凈、晶瑩透明的。”“冰心”“玉壺”既是比喻,也是用典。陸機(jī)《漢高祖功臣頌》中有“心若懷冰”,用冰來比擬心地的純潔;鮑照《白頭吟》中有“直如朱絲繩,清如玉壺冰”,用玉壺冰來比喻人格的清白;姚崇《冰壺誡·序》說:“夫洞徹?zé)o瑕,澄空見底,當(dāng)官明白者,有類是乎?故內(nèi)懷冰清,外涵玉潤,此君子冰壺之德也。”用壺冰來比擬作官的廉潔。王昌齡在這里是這幾種意思兼而有之。因?yàn)樗安蛔o(hù)細(xì)行”的結(jié)果是“謗議沸騰”。輿論誹謗他,朝廷打擊他,眾口爍金,讒言可畏,因此他要辛漸轉(zhuǎn)告洛陽親友,“我王昌齡心地是純凈的,人格是清白的,為官是廉潔的,請你們放心吧!”這實(shí)際上是對惡勢力的一種蔑視和反擊。
這是一首送別詩,但他重點(diǎn)所寫是自己品德的崇高而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,這顯示了此詩構(gòu)思的獨(dú)到、高超。不過在一、二兩句詩中也含蓄地表現(xiàn)了依依惜別的心情;在三、四兩句詩對朋友如此重托、如此信任中,也精彩地表現(xiàn)了主客雙方友誼的深重,真正做到了“言微旨遠(yuǎn),語淺情深”。